由於分屬的時空量級相差得太大,量子物理和引力物理一直保持獨立。第一個觀察到的量子現象就和電磁場輻射有關,這不是巧合。那麼,我們能按圖索驥找到引力和量子之間的關聯麼?
由於分屬的時空量級相差得太大,量子物理和引力物理一直保持獨立。如今,研究或許指出了它們之間的一些聯系。
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經典描述。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引力,不僅是出於研究經典系統和量子系統之間耦合的需要,也是因為人們就是想得出一個關於我們周遭物理世界的完整描述。
《物理光子學》期刊中,Wen-Te Liao和 Sven Ahrens向我們解釋了量子物理和引力物理間的一絲聯系[1]。他們提出了在超輻射(superradiance)中由於量子光學效應,引力場改變了電磁輻射的世界線(world line)*。
*譯者注:世界線是物體在四維空間中的運動軌跡。
超輻射是量子相干受激態的的原子團,或原子核團的協同的自發輻射。當原子核團吸收了一個X光脈沖的光子,且光子的能量等於原子核兩個能級之間的能量差,那麼形成了受激態。稍後,這個原子核團會發射一個光子,它一般來說會向著剛才射入的方向傳播。從吸收到發射有一段時間,這段時間比一般單個原子或原子核的受激態待壽命(lifetime)要短。這些是超輻射的特征[2, 3] 。當這團粒子吸收了光子,它儲存了入射電磁場模式的波陣面相位信息。此時受激態就成了量子相干的疊加態。這些疊加態中每一個都是一個原子/原子核在受激態,其余在基態。通過發射,光子回到了原來的模式。用經典物理來做個類比,相位陣天線可以選擇發射模式,而這裡的單個光子也一樣。這些輻射之間相干相長,就有了方向性,發射的幾率也提高了,即更快的重發射(reemission)。
這實際上就是類似Scully等人報告[4]的單光子的相關實驗。入射的X光脈沖是可預測的(Heralded)。例如,可以用同步加速器光源射頻驅動的微波光子,通過探測光子計算發射時間。
可以對比這兩種情況:(1)x光射線的光子只是從光源到探測其以光速傳播;(2)一個光子在諧振原子核團裡儲存,然後過一陣子後重新被創造。兩種情況的世界線一個平滑,一個拐折。
有趣的是,整一團中有可能被激發的原子核,因為它們在粒子團中所處的位置不同,會經歷略微不同的引力紅移*。根據Liao和Ahrens的計算[1],這就使重發射的光子有了一定的偏移,這種偏移和光子被「儲存」的時間成正比。這種偏移和假設光子在這段時間內受相同引力場作用「飛行」產生的偏移一樣大。一個光子若沒有經過吸收和超輻射的重發射,它待在引力場的時間短些,它的偏移角度就小一些(圖一)。偏移(電磁場相位變化率的改變)的發生,不僅需要重發射一個光子。更需要的是整個重新創造這個光子,包括它的相位信息,而這是由於原子核團裡所有可能的吸收和發射過程的量子疊加。自發輻射是一個量子過程,是有可能實現的的單一過程的疊加。原子核團一定的有空間分布,這些過程在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感受到了引力勢能。由此,量子物理和引力物理就聯系到了一起。現代物理兩大支柱所描述的現象都超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,只有研究延伸到了我們的自然界,才能夠發現這些現象。
*譯者注:引力紅移是指當從遠離引力場的地方觀測時,處在引力場中的輻射源發射出來的譜線,其波長會變長一些,
我們日常當然都能感受到引力。然而,時間和空間的統一以及大質量引起的時空扭曲,我們是感受不到的。在地球上,只有我們進行精密測量的時候,或者我們遙望宇宙的時候,這些概念才有意義。
同樣的,一百多年前量子物理效應的發現是一個意外。因為只有精巧地定義條件,這種效應才得以體現,平常生活中通常是不會發生的。第一種出乎預料的現 象就是光電效應[5] 以及黑體輻射的光譜[6, 7] 。如今,量子物理描述的范圍很廣:光學(比如激光、光電子等等)、電子(固態物理的很多方面、半導體技術等等)、化學(理解化學鍵和反應進程規劃)、核物 理、粒子物理等等。第一個觀察到的量子現象就和電磁場輻射有關,這不是巧合。研究量子物理效應需要非常精確的條件,即量子相干。要設置這種初始條件,一般 都依賴於自由度有限而可控的微觀世界。可見光及其周邊光域很特殊,因為室溫下這個范圍幾乎沒有黑體輻射(可以說是零),而且波長在微米量級,因為也比較容 易用宏觀物體來控制,比如說用光柵作光譜選擇。但要探測到量子效應,我們需要把微觀世界轉換到宏觀不相干的世界,一個大到可以放下一個表盤、一本雜志的地 方。電子有著很強的庫倫作用力,可以用來作這種轉換。所以說,用光設置起始狀態(過濾光譜),用電作測試從而轉換到宏觀領域,是發現光電效應的量子本質的關鍵。
在微觀和宏觀宇宙量級之間的,就是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研究科學的工具也在這裡。電磁輻射在人類可及的時間內可以穿越宇宙間距離,所以它或許最合適被當作跨越這些不同量級的工具。因此在Liao和Ahren的提議中[1],電磁輻射也被他們選擇作為工具。
有意思的是,在相同時間內,文獻[1]中公式(4)描述的偏移和牛頓描述的引力偏移相等(把分母的平方根設為近似於1),即在自由飛行中獲得的速度 等於光速。眾所周知,廣義相對論講引入兩倍的偏移,因為除了自由落地加速度,還有非定域的時空扭曲,平行於測地線的傳輸引起了更多的偏移。討論一個「靜止 的光子」的偏移是否是因為後者引起的,多麼激動人心啊,它得出了和牛頓理論相同的結果,卻是因為不同的原因。
Liao和Ahren[1]還討論了原子核團加速(旋轉)的情況,以及大家熟悉的燈塔效應*[8] ,即利用旋轉讓重發射的光束延伸掃描。
*譯者注:在快速旋轉的圓柱體內表面附上物質,例如鐵,在X光射線的照射下,鐵先是吸收了X光射線,其後又發射出x光射線,這段時間差內圓柱體已經轉了幾度。在另一端的探測器接受到的信號有起有伏,好似燈塔的信號燈。
這裡提議的實驗,甚至是作為其基礎的思想實驗(gedanken experiment),雖然還不是「量子引力」,但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些量子物理和引力物理。要注意的是,要真正在這個實驗裡測試引力勢能作用下極小的偏 移,挑戰非常大,它需要足夠有效地壓制對其它所有的效應,比如說原子核團內由於雜散磁場所引起的差異性時間演化。
此文介紹最新的研究量子與引力間關聯的一種方法。關於研究的目標與歷史總結,可以參考《量子動力世界裡的萬有引力》 http://article.yeeyan.org/view/525497/445241
參考文獻
- Liao, W-T. & Ahrens, S. Nature Photon. 9, 169–173 (2015)
- Gerdau, E. & DeWaard, H. Hyperfine Interact. 123–124, 1 (1999);
- van Bürck, U., Siddons, D. P., Hastings, J. B., Bergmann, U. & Hollatz, R. Phys. Rev. B 46, 6207 (1992).
- Scully, M. O., Fry, E. S., Ooi, C. H. R. & Wódkiewicz, K. Phys. Rev. Lett. 96, 010501 (2006).
- Lenard, P. Annalen der Physik 313, 149 (1902).
- Einstein, A. Annalen der Physik 322, 132 (1905).
- Arons, A. B. & Peppard, M. B. Am. J. Phys. 33, 367 (1965).
- Röhlsberger, R. et al. Phys. Rev. Lett. 84, 1007 (2000)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