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說明:高溫超導性(SC)和神秘物相「贋能隙」(PG)之間的復雜關系。在氧化銅材料中,當移除的電子達到最佳數量,余下帶正電的「空穴」(hole),且材料被冷卻至超導轉變溫度(藍色曲線)以下時,該材料便開始具有超導性。從而致使其余電子(黃色)形成電子對,並以100%的效率導電。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(SLAC)進行的各項實驗產生了首個直接證據:空穴濃度較低時,贋能隙在很大溫度范圍內與超導性爭搶電子(SC+PG);空穴濃度較高而溫度較低時,超導性勝出。圖片來源: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國家加速器實驗室(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)
科學家發現了首個直接證據——一種被稱為「贋能隙」的神秘物相與高溫超導性相互競爭,搶奪其電子,而這些電子本可以配對並使以100%的效率導電。
該研究由斯坦福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和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領導。20多年的研究致力於解決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:贋能隙到底會促進超導性還是會阻礙超導性?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提高電氣傳輸、計算機應用及其他領域的能源效率。
該研究的第一作者Makoto Hashimoto表示,新的研究結論明確說明贋能隙是阻礙超導體在較高溫度下工作的「絆腳石」之一。這些結論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雜志上。
他說:「我們發現了確鑿的證據,能證明贋能隙物相與超導性相互競爭並對其產生抑制作用。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消除或更好地處理這種競爭,那麼就有可能提高超導體的工作溫度。」
追蹤電子
在實驗中,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叫做「角分辨光電子能譜」(ARPES)的技術,將氧化銅材料中的電子撞擊出來。氧化銅是一種可在相對較高溫度下工作的超導材料,盡管仍需至少冷卻到零下135攝氏度。
通過繪制這些被驅逐電子的能譜和動量譜,研究人員了解了電子在材料內部的運動方式。例如,金屬中的電子在各原子間或圍繞原子自由移動,絕緣體中的電子緊附在原子上。而在超導體中,電子紛紛離開常駐位置並進行配對,達到零電阻狀態和100%的導電效率。研究人員在圖譜上可發現電子缺失後留下的特征能隙。
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,科學家在氧化銅超導體的能譜中發現了另一種令人費解的能隙。這種「贋能隙」看起來很像超導電子留下的能隙,但它所出現的溫度高於實現一般超導性時的溫度。這是超導現象的前奏?是阻礙超導的競爭狀態?它從何處而來?人們不得而知。
SLAC和斯坦福大學教授、該研究的資深作者Zhi-Xun Shen說:「這是一個復雜的內部關系。這兩種現象的起因可能相同,但最終呈對立狀態。當贋能隙贏得勝利時,超導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地盤。」
競爭的證據
自發現贋能隙以來,Zhi-Xun Shen和同事們就開始使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對其展開研究,多年來不斷進行鑽研,力求從飛舞的電子中捕捉到更多有用的信息。
在最新研究中,Hashimoto終於弄明白在材料轉變至超導狀態的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。在材料的電子性質以各種方式改變後,他不僅在很大溫度范圍內測量了電子的能量和動量,而且還測量了從材料中逐出的具有特殊能量的電子數量。
他發現的確鑿證據有力地證明:在轉變的臨界溫度點,贋能隙和超導性在相互爭搶電子。研究小組成員通過理論計算重現了這種復雜的關系。
斯坦福大學和SLAC的教授、該研究的共同作者Thomas Devereaux解釋說:「贋能隙經常會吞掉本該進入超導態的電子。電子在贋能隙中忙著飛舞,超導性試圖干預,電子卻不讓其插手。而當材料進入超導態時,贋能隙就繳械投降,乖乖地把電子釋放回來。這是我們取得的能夠證明競爭存在的最有力證據。」
未解之謎
科學家仍未解出贋能隙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,Devereaux說:「這成為此領域中最重要的問題,因為贋能隙顯然會阻礙超導體在更高的溫度下工作,而我們卻不知其所以然。」
盡管如此,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結論為進一步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。
Hashimoto說:「現在我們可以從理論方面對贋能隙和超導電性之間的競爭建立模型,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。我們可以通過模擬程序再現觀察到的那些特征,並改變模擬程序中的變量,以探究贋能隙到底是什麼。」
他補充道:「關於這兩種狀態之間的關系,競爭可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。或許會有更深奧的問題,例如,贋能隙是不是超導發生的必要條件?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